新乡学院
2013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4年10月
新乡学院
2013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4年10月)
2013年,新乡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学校牢固确立本科教育和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断提升办学水平。2014年10月学校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和服务定位,完善了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机制,有效地提高了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2007年升本后,学校牢牢把握“三校合并、新升本科、地方办学”的校情,把学校定位放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全局中去思考,把学校发展放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中去谋划,确定了突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符合学校办学实际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
办学类型定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创造条件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学科专业定位:加强应用型学科建设,形成以工学为主,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
服务面向定位: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重点,立足新乡、面向中原、辐射全国。
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发展目标定位:到2020年,建成在国内有影响、业界有地位、办学有特色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
(二)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专业建设导向,紧紧围绕新乡市“一谷五基地”六大战略支撑产业以及其它传统优势产业加强专业建设。2013年,学校有22个教学院(系、部),举办35个本科专业(见表1),其中工学类10个、理学类6个、艺术学类6个、文学类3个、管理学类3个、教育学类3个、经济学类1个、法学类1个、历史学类1个、农学类1个。初步形成了以工学为主,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专业布局与新乡市企(行)业的契合度达到100%,构建起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初具地方特色的专业体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技术、土木工程、会计学等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
表1 新乡学院2013年本科专业设置情况一览表
序号 |
专业代码 |
专业名称 |
修业年限 |
学科门类 |
1 |
081301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四年 |
工学 |
2 |
080202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四年 |
工学 |
3 |
120203K |
会计学 |
四年 |
管理学 |
4 |
070101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四年 |
理学 |
5 |
050201 |
英语 |
四年 |
文学 |
6 |
050101 |
汉语言文学 |
四年 |
文学 |
7 |
070301 |
化学 |
四年 |
理学 |
8 |
060101 |
历史学 |
四年 |
历史学 |
9 |
020401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四年 |
经济学 |
10 |
081001 |
土木工程 |
四年 |
工学 |
11 |
070201 |
物理学 |
四年 |
理学 |
12 |
071101 |
心理学 |
四年 |
理学 |
13 |
071002 |
生物技术 |
四年 |
理学 |
14 |
130305 |
广播电视编导 |
四年 |
艺术学 |
15 |
130502 |
视觉传达设计 |
四年 |
艺术学 |
16 |
130503 |
环境设计 |
四年 |
艺术学 |
17 |
130202 |
音乐学 |
四年 |
艺术学 |
18 |
120206 |
人力资源管理 |
四年 |
管理学 |
19 |
081302 |
制药工程 |
四年 |
工学 |
20 |
080203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四年 |
工学 |
21 |
080901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四年 |
工学 |
22 |
070102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四年 |
理学 |
23 |
050103 |
汉语国际教育 |
四年 |
文学 |
24 |
040106 |
学前教育 |
四年 |
教育学 |
25 |
040201 |
体育教育 |
四年 |
教育学 |
26 |
080207 |
车辆工程 |
四年 |
工学 |
27 |
090502 |
园林 |
四年 |
农学 |
28 |
081802 |
交通工程 |
四年 |
工学 |
29 |
081002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四年 |
工学 |
30 |
080702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四年 |
工学 |
31 |
130310 |
动画 |
四年 |
艺术学 |
32 |
130401 |
美术学 |
四年 |
艺术学 |
33 |
120601 |
物流管理 |
四年 |
管理学 |
34 |
040107 |
小学教育 |
四年 |
教育学 |
35 |
030302 |
社会工作 |
四年 |
法学 |
(三)在校生情况
2013年,我校共有全日制在校生22998名,其中本科生13602名,专科生9396名,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59.1%。
(四)本科生生源情况
2013年,学校面向全国22个省(市)招生,本科生计划招生数为4570人,实际录取数为4621人,其中,外省录取本科新生692人。录取人数超过计划招生人数,本科生生源充足。
省内本科新生平均录取分数高于省控分数线,其中文科高10分、理工科高13分。省内本科生文科类录取最低分为471分,高出省控线6分;理科类录取最低分为451分,高出省控线8分,且录取的全部为第一志愿考生,生源质量较2012年进一步提高。省外新生录取平均分数高于当地批次最低控制线平均17.15分,其中浙江、福建等省达到50分以上。2013级本科新生报到率达97.1%。省内外本科生生源充足、质量高,学校的社会声誉较高。
二、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队伍建设为突破口,把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优化师资队伍职称、学历、学缘、年龄结构,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初步建立了一支数量基本满足教学需要、结构渐趋合理的师德优良、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
(一)结构与数量
2013年,学校有教师队伍1112人,其中双师型教师149人,具有行业背景教师22人,有外聘教师278人。教师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专任教师362人,占师资队伍总数的32.55%;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785人,占师资队伍总数的70.59%;40岁以下青年教师硕士化率85%以上。师资队伍构成详见表2。
表2 新乡学院2013年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一览表
类别 |
教师数量 |
总计 |
1112 |
双师型 |
149 |
具有行业背景 |
22 |
职称 |
教 授 |
82 |
副 教 授 |
280 |
讲 师 |
491 |
助 教 |
244 |
无职称 |
15 |
学位 |
博士 |
53 |
硕士 |
732 |
学士 |
309 |
无学位 |
18 |
年龄 |
35岁及以下 |
572 |
36~45岁 |
273 |
46~55岁 |
206 |
56岁及以上 |
61 |
(二)教师队伍建设
1.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学校继续实施“硕士化工程”,2013年共有31名教师考取硕士研究生。“硕士化工程”实施以来,我校共有312名教师在职读取了硕士学位。2013年,我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比例达到71%。学校实施了“博士培养计划”,提升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的待遇,鼓励广大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截止2013年,共有57名教师考取博士研究生。
2.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提升师资队伍素质
学校继续实施“师资培训工程”,修订了《新乡学院教师培训规定》,根据学校发展需求,进一步规范了师资培训工作。2013年,713人次参加境内进修,15人次参加境外进修。积极寻求与国内名校、“985”高校的合作,与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达成合作意向,由对方利用其一流的师资队伍和多样化的培训模式,为我校教师搭建高层次的培训平台,进行常态化培训,该项目合作形式开创了国内高校教师培训的先例。另外,在该项目下,我校还将选派教授、副教授和学科带头人赴北大随班听课,选派有专业特长的博士与北大相关学科的教授进行合作研究;北大首都发展研究院每年选派至少3名知名教授到我校进行为期一周的讲学。
3.加大“双师型”队伍建设力度,满足实践教学需求
学校实施千名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行业)实践锻炼计划,鼓励并促进教师通过实践锻炼获取专(行)业资格,提升实践教学能力,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教学需求。2013年,共派出295名教师到150余家企事业单位进行了从1周到2个月时长不等、形式多样的实践锻炼,取得了显著效果。
(三)生师比
2013年底,学校有师资队伍1112人,外聘教师278人;全日制学生22998人,成人教育学生3550人。学校生师比为18.67:1,达到了国家对新建本科院校办学条件的基本要求,基本满足了本科教学的需要。
(四)本科生课程主讲教师及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2013-2014学年,本科生课程主讲教师共853人,其中符合岗位资格817人,符合岗位资格比例95.78%。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为75%,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为6%。
三、教学条件
学校总占地面积1153746.85平方米(1730.6亩),均为学校产权,其中绿化用地341907.57平方米(512.9亩)。学校十分重视教学基本设施建设,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力度,教学用房、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图书馆、校园网、运动场地等教学基本设施能够满足本科教学的需要,为本科教学发挥了重要作用,基本满足了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教学经费投入
学校始终坚持经费优先投入教学,教学经费逐年增长,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逐年增加,有效地保障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2013年,学校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为28299.6万元,比2012年增加588万元;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总额达到4957.39万元,比2012年增加349.49万元。2013年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和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13.24%,比2012年提高将近一个百分点;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2155.57元,比2012年增加201.65元。
(二)教学用房
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为191811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为8.3平方米,其中实验室面积为50099.43平方米,生均实验室面积为2.18平方米。学校现有室外运动场面积100313.45平方米,室内体育场馆面积9293.7平方米,主要场馆包括400米塑胶跑道标准田径场2个、室外篮球场25个、排球场12个、网球场8个、羽毛球场9个、乒乓球台40个、体适能训练房1个、健美操房1个、武术房1个、瑜伽房1个。室内外运动场全部对学生免费开放,开放程度和利用率高。在建的5.8万平方米图书馆大楼将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
(三)实验室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2013年,学校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工程实验室2个、市厅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新乡市重点实验室2个。共有实验室和实验中心37个(其中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研究中心和实验中心7个),下设实验分室191个(其中开放实验室15个)。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4009万元,生均6665.87元,其中10万元以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97台件,总值2309万元。按照“服务教学,整体优化,资源共享,高效使用”的原则,结合专业分布,不断优化实验室布局;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逐步提高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水平,充分保障实验教学有效开展。
实验室实行校、院(系、部)二级管理体制,各教学单位均配备专职实验室管理人员,管理制度健全。注重实验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积极推进实验室开放,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条件保障。
(四)图书资料
2013年,学校馆藏图书共143.92万册,生均图书61.6册。当年新增图书11.25万册,年生均进书量为4.82册。期刊1416种,电子图书100.62万种,电子期刊12023种,续订和新增36个数据库。
(五)信息资源及其应用
遵循“依据需求,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应用”的原则,不断加强校园网基础设施及数字化校园建设。校园网有教育科研网和中国联通两个出口,总带宽达到4034兆,数据信息点6747个,网络存储空间110TB。所有楼宇全部接入校园网,实现教学区、办公区、学生宿舍区和家属区校园网全覆盖,楼宇之间千兆互联,百兆到用户桌面。学校建有教务管理、科研管理、图书管理、财务管理、设备管理、资产管理等12个网络应用系统及校园一卡通系统。正在建设的数字化校园系统,将集成现有的应用系统,基本实现教学、科研、管理的网络化与数字化,建成后校园信息化水平将显著提升。学校网站被评为“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门户网站”。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1.结合地方发展需要,合理调整专业结构
学校制定了《新乡学院“十二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原则,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建设,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建立了开放、动态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机制,吸纳77位企(行)业、政府管理部门、兄弟院校的专家学者进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建设。依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针对新乡市的制冷、生物与新医药、电池及新型电池材料、特色装备制造、煤化工、汽车及零部件等六大战略支撑产业,重点支持与之密切相关的优势、新兴专业,设置生物技术、车辆工程、制药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学、物理学等9个专业。
2013年,学校有35个本科专业,其中工学类10个、理学类6个、艺术学类6个、文学类3个、管理学类3个、教育学类3个、经济学类1个、法学类1个、历史学类1个、农学类1个。初步形成了以工学为主,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目前所开设专业与新乡市企(行)业的契合度为100%。
2.积极建设专业集群,着力打造特色专业
学校积极开展专业集群建设,按照“分批次、分层次、滚动式”的建设思路,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培育化学化工生物制药类、物理机械电子类、艺术音乐新闻传媒类、经济管理类等专业集群。制定了《新乡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点管理实施办法》,积极推进特色专业建设,在经费投入、条件建设、教改立项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2013年新增物流管理、小学教育和社会工作等3个本科专业;土木工程专业建设成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会计学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建设成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微生物学建设成为省级重点学科。至2013年底,学校有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校级特色专业12个,详见表3。
表3 省级教学团队、特色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重点学科一览表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改革与实践。在合作培养人才方面,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合作教育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
1.深入推进实践育人工作
加强实践育人研究,我校河南省教改立项项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实践育人办学特色》于今年4月份顺利结项;教学成果《立体化实践育人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获河南省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把实践育人纳入新(制)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立独立的实践育人模块,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比重,略高于教育部的规定;制定了《实践育人工作细则》,进一步规范实践育人学分的认定程序,完成了2010级、2011级、2012级学生实践育人学分的认定工作。2013-2014学年,申请实践项目的学生人数近十万人次,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提高。
2.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指标要求,开展了2013级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的工作。学校提出了(制)修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明确要求,必须以《纲要》为统领,落实我校办学定位,突出应用型和实践创新,按照教育方针要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出台了《新乡学院关于制(修)订2013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2013年8月21—23日,学校召开了2013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论证会议,邀请兄弟高校专家及一些行业、企业的93位专家对全校35个本科专业新(制)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草稿进行全面深入的论证。教务处指导各院系根据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对人才培养方案做了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新(制)修订完成的2013级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了通识教育和实践教学环节,增设了美育模块,更贴合学校的办学实际,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具有鲜明的新乡学院特色,为实施学分制提供了必要条件,对学校进一步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育办学特色,有着深远的意义和极大的推动作用。
2013级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紧紧围绕办学定位,着力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课程体系改革,特别在学校顶层设计中加强了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增设了美育教育课程模块,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并将实践育人学分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
在新修订的才培养方案中,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实践教学约占总学分30%,总学分为150~160,专业实践学分45~48);增设了素质教育课程模块,设置4学分(其中美育3学分,其他素质教育课1学分);提高了素质教育实践,设置8学分(其中军事实践、劳动实践、社会实践为必修6学分;科技实践、管理实践、艺术实践、创业实践、德育实践等设为选修,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需要、志向、能力、时间等选修2学分)。在课程体系设计时,构建了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教师教育课程)、专业课程的课程体系。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识教育课程在适当减少理论课时的同时,增加社会实践、能力训练课时;专业基础类课程,保证专业知识结构体系相对完整、系统,为学生将来职业发展奠定知识基础;专业课程坚持面向应用,增加选修课程占比,为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提供多样化、适应性、针对性的选择;注重课程资源建设质量,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结合不同专业人才培养,要求课程资源及课程内容要能够反映本专业发展方向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另外,探索增加应用性课程比例,加强应用性课程体系建设。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了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度,使课程体系的构架、教学内容的规划以及学时学分的分配相对更加科学合理,符合培养目标和学生认知规律。同时,加强全体教师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观念、目标、模式的认识,做到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体现。
3.实施学分制改革
实施学分制改革是满足本科教学需要和落实《纲要》精神的必然要求,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为确保按照学校的计划从2013级本科生开始全面实施学分制,学校制定了《新乡学院学分制实施方案》(试行),并在2013级新生入校前修订完成了与学分制配套的人才培养方案,完成了学分制模式下的开课、选课、修课、考核、成绩记载等各项配套管理制度的建设,完成了教学管理系统更新等硬件建设,对2013级本科生全面实施学分制培养。
(三)课程与教材建设
学校积极推进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了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2013年,学校共开设了2096门课程,其中本科生课程1155门,公共选修课161门。
2013年制定了课程建设标准和评价指标,将课程分为合格课程、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三个层次开展建设。截至2013年,共建成省级精品课程3门、厅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52门(含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8门)、校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
学校重视素质选修课建设,近三个学年,共开设通过合格认证的公共选修课474门次,每学期平均为94.8门次,基本能够满足学生的选课要求。积极推进多媒体教室建设,规范多媒体教学,鼓励教师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2013年,全校本科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课程为815门,占总课程数的70.69 %。同时,大力构建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建成网络课程92门。
学校制定《新乡学院教材管理办法》、《新乡学院优秀教材评选办法》等文件,建立了较为科学的教材选用和评选制度,规定教材选用要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保证优质教材进入课堂。2013学年,学校有225门课程使用自编教材,544门课程使用规划教材。
(四)教学改革
学校制定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表彰教学方法先进、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提倡使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如管理学院尝试“实战专家进课程”的教学改革,邀请企业家给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本科生讲授《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和《薪酬管理》两门专业核心课程,效果良好。
2013年我校省级教学成果及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取得较大突破,获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河南省教改立项项目8项,河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河南省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河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项,河南省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试验区1个。同时,2013年评选出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8项,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11项。
制定《新乡学院课程考核管理规定》等文件,推进课程考核改革。以“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规范性、创新性”为原则指导试卷命题;以“四个结合”即“综合作业与试卷考试相结合、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为指导,结合专业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采取课程论文、专题设计、调研报告等多样化的方式推进课程考核方法改革。
(五)实践教学
1.管理严格开放规范,实验教学效果良好
学校制定《新乡学院实验教学管理办法》、《新乡学院实验教学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等制度,规范实验教学工作。2013-2014学年,全校本科专业平均实验开出率为99%,开设实验课程130门,其中独立设置实验课程58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363个。制定了《新乡学院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建成“分子纳米技术实验室”等6个开放实验室,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力度,为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参加学科竞赛、实验创新、提高其综合应用能力创造了条件。
2.分类建设合作指导,实习实训效果良好
学校制定《新乡学院关于实习基地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新乡学院教育教学实践示范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与新乡市企事业单位密切合作,积极推进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目前已经建成实习基地96个,其中实践示范基地35个,实习基地的质量得到充分保证。
制定《新乡学院实习教学管理办法》、《新乡学院专业实习教学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明确责任和义务,对实习实训工作的组织、计划、管理等环节做出明确要求,并加强实习过程的监控管理。学生实习实训的考核总成绩由平时实习实训成绩和集中实习实训成绩构成,集中实习实训成绩由实习实训基地指导教师评定。制定《新乡学院实习经费管理暂行规定》,确保实习经费的划拨和管理。不断加大经费投入,2013-2014学年实习经费预算300万元。
3.内外结合形式灵活,社会实践成效显著
学校制定《新乡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手册》、《新乡学院教师参与社会实践课时量计算办法》等文件,将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学分。将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工作量,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提高了社会实践的质量。2013年学校社会实践成效显著,“红网行动”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被团中央授予“2013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重点团队”,2013年,学校荣获“河南省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称号。
4.规范管理强化指导,论文质量不断提高
制定《新乡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条例》,规范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加强质量监控,对毕业论文的选题、答辩及归档等环节都做了明确规定。毕业论文(设计)考核成绩由评阅成绩和答辩成绩构成。每年开展校级优秀毕业论文的评选并汇编成册。2013届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及格率为99.63%,不及格率为0.37%,优秀率为2.7%。
注重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运用,鼓励学生结合实习、实验和社会调查等方式,在实践中完成毕业设计。如机电工程学院采取“双导师制”、“毕业设计进企业”等方式,使学生的毕业设计在校内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通过实践完成;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则在答辩环节邀请企业专家担任评委,使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的评定更加客观地体现其综合实践能力。2013届本科毕业生结合实习、实验、社会调查等完成的论文所占比例为71%。
(六)学生创业创新教育
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师资培训,全年派出10名就业指导教师外出参加专业培训,进一步提升了就业指导服务能力。2013年举办了新乡学院第五届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和新乡学院第四届创新创业大赛,举办了20期创业论坛,举办了5期SYB创业教育培训班,使同学们进一步增强了职业规划意识和创新创业意识,进一步激发了做好职业规划、积极自主创业的激情。学校设立20万元大学生创业基金,吸收23个大学生创业项目入驻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成功承办了河南省第二届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第一赛区(本科院校及研究生院校参赛)复赛。组织多种形式的校园招聘活动91场,提供就业岗位一万多个,毕业生人数与所提供就业岗位个数比例为1∶1.36, 2013届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达96.09%。
五、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一)制度建设予以保障,教学运行平稳有序
学校重视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先后制定、修订教学管理文件78个,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制定了《新乡学院教师调停课管理规定》,规范课堂教学行为,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开课计划、调课及停课制度。2013—2014学年,全校本科专业课程变更率为2.92%,教学计划执行情况良好,教学运行平稳有序。
(二)逐步健全保障体系,积极实施质量监控
一是加强保障体系建设。制定了《新乡学院关于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意见》,积极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起由质量决策与指挥系统、质量目标与标准系统、教学组织与实施系统、条件支持与保障系统、质量管理与监控系统、质量评估与信息系统、质量分析与反馈系统等7项子系统组成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成立新乡学院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积极推进“管、办、评”分离。
二是加强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建立校系两级督导听课制度、教师同行听课制度、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学生评教制度等,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监控;通过教学院(系、部)自监控、教务处组织专家监控、反馈监控结果、督促整改等环节进行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通过各院(系、部)自评、学校组织专家评价、反馈评价结果、限期改进存在问题等环节对课程试卷质量、实验教学质量、实习教学质量等进行监控;开展学期初、期中、期末常规教学检查,确保各个阶段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是开展自我评估。学校通过组织专家集中评估、要求各院(系、部)自评估等方式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院系教学工作等进行评估。目前,已对22个有毕业生的本科专业进行了专业评估,对2013—2014学年开设的800余门本科课程进行了评估,对重点建设学科、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改革项目等进行了评估验收,接受了河南省教育厅开展的艺术专业评估、体育专业评估等专项评估。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风建设
1.建立制度采取措施,多管齐下培育学风
学校制定了《新乡学院学风建设活动实施方案》、《新乡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加强学风建设的目标、任务、内容以及职责等,召开专门会议部署学风建设工作。
采取多种方式促进学风建设,努力培育“热爱学习、勤奋刻苦、积极向上、认真诚信”的良好学风。一是以管理狠抓学风,实施规范的考勤制度,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管理。二是以教风带动学风,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优良教风带动学风。三是以考风促进学风,加强对考风考纪的规范与管理,严格考试纪律,通过诚信讲座、海报宣传等措施,对学生进行考风考纪的宣传与教育。四是以榜样引领学风,建立优秀学生表彰奖励制度,评选“大学生自强之星”、“十佳大学生”、“学习标兵奖”,挖掘学生身边的先进典型,树立学习的榜样,以榜样的作用引领优良学风的形成。
2.努力营造良好氛围,学习风气日益浓厚
一是开展专题式新生入学教育和规范有效的学生日常教育,组织召开“新乡学院十佳大学生”报告会,以身边同学先进事例激励学生;坚持开展优良学风班评比活动,对“班风清、学风正、团结向上”的优良学风班进行表彰。二是开展特色学生工作(活动)的创建与评比,调动院(系、部)参与学风建设的积极性,探索出“导师制”、“学长制”等改善学风的有效方式。三是注重培育学术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2013年举办各类学术交流活动200余场。学生能够积极利用学校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学习,自习室、实验室、资料室、图书馆等各种学习场所利用率高;能够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学习秩序良好,上课出勤率高;考风考纪不断改善,考级、考证人数不断增加,学习风气日益浓厚。
3.校园文化活动丰富,育人成效日益显现
学校大力实施“文化厚校”战略,重视文化育人的作用。目前,已经形成了以主题、专题和日常为主的不同类型校园文化活动,涵盖课外科技活动和课外文体活动。学校主题校园文化活动包括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成果展示节等活动;专题校园文化活动包括大学生读书月、辩论赛等活动;日常校园文化活动包括青年志愿者活动、常态化学雷锋活动等。学生社团有序发展,载体作用日益明显。学校现有社团组织71个,社团结构由“兴趣爱好型”逐渐向“理论学习型”、“学术科技型”、“公益服务型”拓展,社团发展形势良好(表2-8)。2013年,学校共组织校园文化活动200余场次,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分别达到57000余人次。
(二)学生学习效果
1.应届本科毕业生的毕业及学位授予情况
2013年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总数2197人,毕业人数2185人,应届毕业生毕业率99.45%;获取学士学位人数为2142人,学位授予率为97.50%。
2.学生学习满意度
学校通过召开座谈会和网上评教等形式,了解掌握学生学习的满意度。2013学年,学校对1869门课程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学生评教。根据评价结果分析,优秀等级占90.55%,良好等级9.41%,良好以下无。从结果分析,学生对授课教师整体满意,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3.应届本科生攻读研究生情况
2013年本科生考研录取人数为278人,占学生总人数的13%。其中考上“211”及其以上高校的应届本科生有114人,占考研录取人数的41%;普通高校研究生的应届本科生164人,占考研录取人数的59%。
4.应届本科生就业情况
2013年,学校16个本科专业有毕业生,共有本科毕业生2185人,初次就业率为88.80%,年终就业率为96.09%。
5.体质测试达标率
学校按照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的有关要求,积极开展体质健康达标测试,2013年我校本科生体质测试达标率为85.63%。
6.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我校毕业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毕业生当年就业率在同类院校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学校重视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跟踪调查,利用举办春季就业双选会、小型专场招聘会的机会分别对参会企业进行问卷调查,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扎实的专业能力、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给予了好评。根据学校三年以来针对用人单位进行的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调查,对学校毕业生非常满意的达到83 %,较满意的达到12 %,总体满意度在95%以上。
七、2013年的重点工作
(一)制定发展规划,明晰办学定位
新乡学院第一个五年规划的目标于2012年底基本实现。2013年制定《新乡学院“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全面客观地总结了过去五年学校发展取得的成就,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更加科学地确立办学指导思想、发展定位、发展思路、发展目标,提出了学校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发展的保障措施,制定了清晰的新三步走战略,为全校师生描绘了美好的发展前景。通过2013评建年的建设,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更加明确,办学思路更加明晰,目标定位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进一步提升。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深入人心,落到实处,形成了领导班子重视教学、工作部署突出教学、管理服务围绕教学、经费优先投入教学、政策措施支持教学的良好局面,广大教师潜心教学、教书育人的主动性、积极性显著增强。
(二)增加经费投入,改善教学条件
学校利用国家对高校加大资金投入的利好政策,积极与省、市财政和市政府沟通协调,实现了生均达到1.2万元,经费足额到位。按照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的文件精神,积极行动,持续跟进,获批2013年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随着办学经费的增加,学校大力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建成了一批省级、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实验中心,建立了35个实践教学示范基地,建成了两个标准化运动场、一座体育看台、一座体育训练馆,图书馆大楼已开工建设,校园环境品位显著提升,教学实验设施大大改善,数字化校园建设迅速推进,校园办学功能更加齐备。
(三)完善制度标准,规范教学管理
学校对本科教育教学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的逐步加深,把握逐步到位,领导干部的教学管理能力进一步增强,管理水平得到较大提升。2013年,学校以迎评为契机,对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了全面修订。在已有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又起草修订了教学管理制度,涉及教学质量监控、课堂规范、教学评价、教学检查、教材建设、教学竞赛等方面。建立健全了教学质量标准、专业质量标准、课程建设质量标准以及主要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考试考核、毕业论文等)的质量标准。形成了由专业管理、课程管理、教材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评价与反馈管理等组成的全过程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教学工作基本做到了有章可循,教学管理更加规范,教学运行更加有序,促进了本科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四)构建保障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2013年,在已有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基础上,提升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共包括七个系统,即:管理决策系统、质量目标系统、质量支持系统、质量标准系统、教学监控系统、教学评价和诊断系统、信息分析和反馈系统。各系统相互关联,构成一个完整的闭环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有效。教学的标准意识、规范意识、质量意识显著增强,建立起了自我评估制度,全面加强了质量监控,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八、存在问题及对策
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本科办学时间短,对本科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不深,实践经验不够,学校在办学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学校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整改建设,努力推动本科教学工作和办学水平再上新台阶。
(一)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
存在问题:教师队伍在学科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及知识能力结构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够合理的现象。
主要原因:历史性结构矛盾未完全消化,新进青年教师数量较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不够。学校地处非省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受办学体制影响,学校的福利待遇和省属高校相比偏低,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导致高层次人才引进和稳定难度大。
主要措施:科学推进转岗分流,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引进重点培养,集聚高层次人才队伍。继续完善培养培训机制,实施中青年教师能力提升工程。
(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发挥作用不充分
存在问题: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信息反馈的调控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主要原因:系统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工作起步较晚,质量监控的闭环系统尚未完全形成。
主要措施: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拓宽信息收集和反馈渠道。
(三)产学研结合的局面未全面形成
存在问题:一是产学研合作工作开展不均衡。二是合作范围偏窄。三是合作深度不够。
主要原因:教育观念更新不到位,产学研合作工作机制不健全。学校的整体科研能力和水平相对较低,产学研结合的机制还不健全。
主要措施:进一步增强开放办学意识,加强对产学研合作的领导与规划。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与配合,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
(四)学风建设需要加强
存在问题:一是学风建设措施未完全落实到位。二是部分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不强。
主要原因:学风建设长效机制不够完善。教师指导与服务学生的动力不足。学生自主学习动力没有得到激发。
主要措施:健全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扎实有效培育良好学风。建立指导服务激励机制,提升指导服务水平。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严格学生日常管理。营造科技创新文化氛围,培育学生钻研精神。
(五)教学基本设施不完善,设备利用率需提高
存在问题:一是办学空间场所不足。二是学校基本建设推进力度不够。三是新建实验室、新购仪器设备多,实验室开放与共享程度不高,设备利用率有待提高。
主要原因:升本之初,学校办学经费缺口较大,部分硬件建设缓慢。市级管理体制的制约。实验室开放机制不健全。
主要措施:积极争取省市政府支持,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建立机构加强沟通,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科学统筹落实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实验室开放运行机制,提高实验室利用率。
附表1
新乡学院2013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
序号 |
项目名称 |
数据 |
备注 |
1 |
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 |
59% |
|
2 |
教师数量及结构 |
1112 |
可另附表说明 |
3 |
当年本科招生专业总数 |
34 |
|
4 |
当年新增本科专业数 |
4 |
|
5 |
当年停招本科专业数 |
1 |
|
6 |
生师比 |
18.67:1 |
|
7 |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 |
0.67 |
|
8 |
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 |
1099.32 |
|
9 |
生均图书 |
61.63 |
纸质图书 |
10 |
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种数 |
1018223 |
|
11 |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M2) |
8.3 |
|
12 |
生均实验室面积(M2) |
2.18 |
|
13 |
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
2155.57 |
|
14 |
本科专项教学经费(万元) |
3587.92 |
|
15 |
生均本科实验经费(元) |
226.25 |
|
16 |
生均本科实习经费(元) |
139.5 |
|
17 |
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 |
1155 |
|
18 |
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
社科25%; 理工30% |
可按学科门类细分、扩展 |
19 |
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
25%以上 |
|
20 |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 |
75% |
|
21 |
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 |
6% |
|
22 |
应届本科生毕业率 |
99.45% |
|
23 |
应届本科生学位授予率 |
97.50% |
|
24 |
应届本科生初次就业率 |
88.80% |
|
25 |
体质测试达标率 |
85.63% |
|
26 |
学生学习满意度 |
|
另附调查方法 |
27 |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 |
|
另附调查方法 |
28 |
其它与本科教学质量相关数据 |
|
可另附表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