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四年七月



 

 

 

 

  ... 1

一、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3

1.1学校办学定位... 3

1.2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服务面向... 4

1.3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 4

1.4各类在校生情况... 4

1.5本科生生源质量... 5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6

2.1师资队伍数量、结构与生师比... 6

2.2本科生主讲教师与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6

2.3经费投入... 7

2.4教学基本设施... 7

2.5实验教学条件... 8

2.6图书资料与信息资源... 8

三、本科教学改革与建设... 10

3.1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实施... 10

3.2专业建设... 10

3.3课程与教材建设... 11

3.4教育教学改革... 12

3.5实践教学... 13

3.6规范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提高质量... 13

3.7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14

四、质量保障体系... 15

4.1学校教学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15

4.2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6

4.3开展常规和专项检查... 17

4.4加强教学督导,提高教学质量... 17

五、学生学习效果... 19

5.1学生学习满意程度... 19

5.2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就业情况... 19

5.3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20

六、特色发展... 21

6.1通过保持优势出特色... 21

6.2通过强化学科建设出特色... 22

6.3通过专业应用性改造出特色... 23

6.4通过融入地方出特色... 23

6.5通过研究地方文化出特色... 24

6.6发挥高校职能,服务地方发展... 24

七、需要解决的问题... 26

7.1进一步深化服务地方、培育特色... 26

7.2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26

7.3进一步改善办学基本条件... 27

7.4进一步加大专业与课程建设力度... 27

7.5进一步提高质量监控体系运行质量... 27

  ... 29

  ... 30

菏泽学院2013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 30

菏泽学院2013年各省市本科招生录取情况... 33

菏泽学院2013年本科生毕业率与学位授予率统计表... 34

菏泽学院实践教学、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35

 

 

 

 


 

 

 

菏泽学院地处“中国牡丹之都”——山东省菏泽市。学校前身是始建于1949年初的冀鲁豫区第二师范学校,19498月,定名为平原省立菏泽师范学校;195212月,更名为山东省菏泽第一师范学校;19588月,经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改建为菏泽师范专科学校;20021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原菏泽师范专科学校、菏泽教育学院、菏泽广播电视大学合并,同时并入菏泽师范学校、菏泽农业学校的有效资源,组成新的菏泽师范专科学校,筹建菏泽学院;20045月,教育部批准菏泽师范专科学校改建为本科层次的菏泽学院。建校60多年来,共向国家输送了12万余名合格毕业生,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学校占地面积1451亩,建筑面积51.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300余万元,纸质图书158万余册、电子图书101万余种,纸质期刊2100余种,电子期刊8300余种。2013年学校拥有本科专业50个,涉及文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理学、工学、农学、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10大学科门类。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844人,其中本科生10322人。教职工1369人,专任教师928人,其中教授45人,副教授232人,博士42人,硕士600余人。学校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4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山东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标兵3人,有山东省高校教师教学名师9人,市级以上拔尖人才11人,曾宪梓教育基金奖获得者10人。

长期以来,菏泽学院秉持“修德、笃学、求实、创新”的校训,开拓创新,拼搏进取,在探索总结的基础上,明确了“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的办学定位,致力于培养意志坚、基础实、口径宽、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2012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3年,学校办学理念、发展目标、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办学特色进一步培育,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布局更趋合理,办学基础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教学中心地位更加巩固,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一、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1.1学校办学定位

建院升本以来,菏泽学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通过深入调研、学习交流、探索总结,逐步明确了“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发展目标与发展思路更加明晰。

办学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国家、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紧紧围绕建设高水平地方本科高校的目标,抓住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重点,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突出内涵发展,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增强综合实力,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发展目标定位:到2015年,办学条件显著改善,育人质量明显提高,形成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争取成为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名校。

办学类型定位: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教学型多科性普通本科高校。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注重发展特色专科教育,积极创造条件发展研究生教育。

学科专业发展定位:巩固文理传统优势学科专业,打造强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大力发展工科类等应用型学科专业,建立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建设若干省内一流、国内有影响力的品牌特色专业。

1.2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服务面向

人才培养定位:以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积极开展产学研政合作教育,培养意志坚、基础实、口径宽、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菏泽、服务山东、辐射周边、面向全国,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区域内有重要影响的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基地、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实用型科技成果孵化和产出基地。

1.3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

学校立足于构筑文、理、工、农相融互补和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在夯实传统学科专业的基础上,加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专业建设,抓住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根本,立足菏泽、融入菏泽、服务菏泽、开发菏泽、站稳菏泽。学校拥有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2013年新增能源化工、社会工作两个本科专业,截止201312月,学校共设有本科专业50个,涵盖十大学科门类。学校以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为突破点,带动学校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目前学校有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

1.4各类在校生情况

截止2013年底,学校全日制在校生16844人,折合在校生17461人。其中本科生10322人,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61.3%

1.5本科生生源质量

2013年,学校面向34个省、自治区招生,实际招收本科生2624人,报到率为95.28%。其中,山东省内学生2486人,为本省和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2.1师资队伍数量、结构与生师比

按照学科专业建设规划,注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建设了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2013年学校有专任教师928人,外聘教师52人,教师折合总数954人,聘请校外教师数比例为5.60%,生师比19.951;专任教师队伍中,博士42人,硕士612人,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73.03%;正高级45人,副高级232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29.85%;中级以上职称693人。

教师结构基本情况统计表

类别

教师

数量

所占

比例(%

 

类别

教师

数量

所占

比例(%

总计

928

 

总计

928

 

双师型

89

9.24

具有行业背景

2

0.22

职称

教授

45

4.85

年龄

35岁及以下

491

52.91

副教授

232

25.00

3645

253

27.26

讲师

416

44.83

4655

149

16.06

助教

235

25.32

56岁及以上

35

3.77

无职称

0

0

学缘

本校

6

0.65

学位

博士

42

4.53

外校(境内)

917

98.81

硕士

612

65.95

外校(境外)

5

0.54

2.2本科生主讲教师与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近年来,学校新上岗的教师均通过岗前培训,经过资格审查后方可上岗承担本科教学任务。目前符合岗位任职资格主讲教师825人,占专任教师的88.9%,基本满足教学需要。

学校实施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进一步强调教授必须承担本科生教学任务。全校共开出本科课程3930门次(不含实践环节课程)。符合岗位资格的教授40人,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29人,占总数的72.5%;教授讲授本科课程89门次,占课程总数的2.26%

2.3经费投入

学校坚持经费投入优先满足教学不动摇,保证本科教学经费投入。近三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教育事业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逐年提高,为确保教学正常运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资金保障。2013年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2194.24万元,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1302.68元;投入本科专项教学经费350.44万元。

2.4教学基本设施

学校按照校园建设规划,认真组织实施,不断改善校舍条件。学校总占地面积967013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57.41平方米;建筑总面积513866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建筑面积23.74万平方米,生均14.1平方米;学生宿舍建筑面积14.42万平方米,生均8.56平方米。有各类教室304间,座位数26181个,其中多媒体教室102个,座位数12646个,外语教学语音教室12个,座位数920个。百名学生配备座位数80.54个。

体育教学训练场馆设施进一步完善。目前学校运动场所总面积10.03万平方米,其中,室外体育场地面积7.45万平方米,室内体育场所面积2.58万平方米。综合体育馆1座、风雨操场1块、游泳馆1座、田径场4块、足球场2块、篮球场31块、排球场24块、乒乓球场地2块、羽毛球场26块、网球场2块,运动场所设施齐全,基本满足了体育教学、运动队训练及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

2.5实验教学条件

学校不断加大实验室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基本满足了实验实践教学和技能培训的需要。全校现有59个实验室,下设实验分室18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59个。

2013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824.56万元,生均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约4874元。

2.6图书资料与信息资源

我校图书馆建筑面积2.73万平方米,阅览室座位数3366个。现有纸质图书158.52万册,生均图书数(册)90.79册,电子图书101.4万种。每年投入300400万元用于图书购置,2013年新增纸质图书12.38万册,新增电子图书25.17万种,新增纸质期刊2100种,新增电子期刊8300余种。生均年进书7.09册;拥有7个全文电子文献数据库和4个自建数据库,免费开放了6个数据库。图书馆采用全国高校图书馆主流管理系统——汇文文献信息服务系统。书库和阅览室全部采用藏、借、阅一体化开放式管理,周开放时间达94小时,提高了馆藏文献利用率。

学校切实加强校园网建设,目前校园网络包括25台服务器、100余台交换机、信息点4000多个,教育科研网10M、联通1000M双线接入,核心万兆连接、楼宇千兆连接、桌面百兆连接,以Radware、锐捷路由交换设备为骨干,覆盖教学科研区、办公管理区和教职工住宅区三大区域。建有教务管理、资产管理、学生工作管理、学生心理管理、图书资料检索系统等服务平台,校园信息化管理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三、本科教学改革与建设

3.1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实施

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实施,制定了《菏泽学院培养方案管理办法》,明确了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和调整程序。学校在2008年、2010年、2012年,按照“打通基础、精设专业、灵活方向”的原则,分别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行“平台+模块”的课程设置。各专业课程由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四个教学平台及模块式选修课构成。坚持突出主干课程、扩大选修(方向)课程、注重基础与应用等原则,坚持以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线构建专业课课程体系。为突出应用能力培养,压缩了理论教学学时(学分),增加了实践教学学时(学分),将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全部纳入培养方案,要求理工农类专业不低于总学分的25%,人文社科类专业不低于20%。实行顶岗实习实训,师范类专业时间为一学期,非师范专业根据情况适时安排,增加了学生实践能力培育的时间和空间。

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特色鲜明,定位明确。以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突出应用性原则,确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精设专业基础课,精选专业方向课,开好专业提高课。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为重点,开足实验实践课,开展顶岗实习、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突出个性发展。

3.2专业建设

根据办学定位,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布局,整合、优化学科专业资源,依托传统优势学科专业,积极发展新兴学科专业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促进基础学科专业与应用学科专业、传统学科专业与新兴学科专业、特色学科专业与优势学科专业之间的协调发展。近年来,学校重点挖掘有关煤炭开发、化学化工、机械电子和商贸物流等办学资源,设置了物流管理、经济学、应用化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专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应用型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陆续增设了网络工程、自动化、食品科学与工程、制药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多个工学及与工科密切相关的本科专业。通过与菏泽睿鹰制药集团有限司、山东东明石化集团有限公司等地方企业共建专业,多个专业被列入山东省企校共建工科专业推荐目录,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被评为山东省校企共建先进单位。学校以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为突破点,带动学校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2013年新增能源化工、社会工作两个本科专业,使我校本科专业达到50个,涵盖10大学科门类。严密论证,推荐“土木工程、艺术教育、环境科学与工程、金融工程”四个专业设置报批工作。进行了专业调整工作,将《农学》专业调整为《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生物科学》专业获批省级特色专业。2013年,财务管理专业被确定为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机械电子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两个专业获批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目前,学校培育了1个校级品牌专业,11个校级特色专业,拥有6个省级特色专业。

3.3课程与教材建设

学校按照“全面推进、重点建设、培育精品、提升质量”的课程建设要求,制定《关于全面实施“质量工程”的意见》《精品课程建设方案及管理办法》等文件,确定了课程建设的思路、目标和措施,科学合理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打好专业基础,以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突出专业特长,以教学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加强实践能力,以素质课拓宽专业口径,加强文理渗透。建立精品课程建设平台,鼓励优秀课程进入精品课程建设行列。目前学校建设校级精品课程75门,省级精品课程13门,省级双语课程1门。

学校制定《菏泽学院教材建设与管理办法》,完善教材选用机制,教材建设质量监管规范有序。鼓励教师参加国家级、省部级规划教材编写,积极引进国外原版优质教材;支持教师编写特色校本教材和实践教学指导教材。

2012-2013学年,全校开出本科课程1398门,总计3930门次,其中选修课程开设门数168门,达到总学分的12%左右。

3.4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注重教学改革,加大教改项目立项工作力度。目前,我校教学改革项目立项90余项,其中6项获省级教学改革立项。有35项获校极教学成果奖,5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截止到2013年底,学校已遴选15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有3个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实施教学名师工程,做好校级教学名师评选和管理工作,2005-2013年进行了4届校级教学名师评选,评选出40名校级教学名师,有9名教师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

根据应用型学生需要较强实践能力的特点,牢固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改革传统的以教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和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局面,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包括案例教学方法改革、问题教学方法改革等。

3.5实践教学

强化实验教学环节。根据教学大纲,按照菏泽学院《实验教学工作规程(试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施细则》的要求,合理设计实验项目,开设实验课程,突出对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实验开出率达到100%,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总数占实验课程总数的90%以上,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强化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013年组织师生400余人次参加300余项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省级三等奖以上奖励260项;获国家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15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15项。

重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校出台了《实践教学基地管理暂行办法》《实习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定位,依托企事业单位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规范实习教学环节管理与考核。各专业教研室按照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制订专业实习工作计划,保证实习时间、内容与实习大纲规定的一致性;各教学院系组织实习教学检查,及时解决实习中出现的问题。

在总结师范生顶岗实习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非师范生的“顶岗实习”模式。各专业根据自身的特点,通过建立实验实习基地、合作办学、专业共建等方式,积极为学生创造顶岗实习机会,提高了实习质量,推动了就业。目前,我校已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59个。

3.6规范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提高质量

严格按照《菏泽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实施办法(试行)》要求,加强对2013届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的管理和质量监控,强化论文答辩环节,提高论文质量,共评选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111篇。

3.7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明确了以团委牵头,人事处、教务处、招生就业处、各院系密切配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组织管理体系。每项活动均由校领导担任组长,组成创业教育专家组,对创新创业项目进行指导和选拔,筛选优秀作品参加各类竞赛,收到良好的效果。注重师资队伍建设,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团中央举办KAB创业教育培训,提高了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素质。招生就业处利用周末成功举办SYB创业教育培训六期,参训学生千余人,收到良好效果。目前,我校先后在蒋震机电工程学院、曹达化工等单位,建立了创新创业园和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音乐系2010届本科毕业生李英俊、刘亚军在老师的指导下,创办了自己的琴行,完成了创新创业梦想。2013年,遴选30项“大学生研究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其中3项被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

 

 


四、质量保障体系

4.1学校教学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一是党政领导重视教学。2013年是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后的整改年。学校多次召开党委会、院长办公会研究教学工作,对教学工作进行全面梳理,总结成绩,部署任务,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在各类会议上,学校领导经常强调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加强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推动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是规章制度保障教学。学校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相关规章制度。2007年以来,连续7年以行政1号文件的形式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进一步规范了教学管理,提升了本科教学水平,保证了教学质量。

三是政策措施倾斜教学。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方针,制定了人才引进、师资培养、业绩考核、职称评审等一系列文件制度,注重向教学一线人员倾斜。健全激励机制,促进了教师敬业乐教。

四是经费投入优先教学。学校经费预算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在总体财力较为紧张的情况下,逐步增加教学运行经费,对新上专业、应用性工科专业等给予经费扶持,增列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人才质量工程建设、等专项经费,基本保证了教学正常运行。

五是科学研究促进教学。坚持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加强科研立项与管理,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树立精品意识,促进合作研究,发挥科研助教作用,鼓励教师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进课堂、进实验室、进毕业论文与设计,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六是职能部门服务教学。各职能部门牢固树立“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师生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的理念,完善各项服务措施,通过优质管理服务教学。

七是舆论宣传围绕教学。学校充分利用报纸、网络、广播、电子屏、文化长廊等宣传媒介,及时报道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和教学动态,着重宣传学校加强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新举措。

4.2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十分重视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工作,建立了素质较高的教学管理队伍,制定了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形成了以自我评估为核心,“两主体、四自评、三反馈”为主要内容,全员参与、全过程监控双层闭环运行的监控体系,保障了教学工作的平稳有序运行。

一是教学运行有序化。严格执行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强化教学管理。推行学生、院系、学校三位一体的监督制度,对教学和教学管理事故及时处理,确保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二是质量监控精细化。进一步完善了规章制度和质量标准,建立健全监控组织,充分发挥监控职能。三是质量评估常态化。坚持“评建工作不断线、阶段检查保质量”的工作思路,强化自评意识,形成符合我校实际、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评估指标体系。2013年使用学校自己的评估体系进行了授课自评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四是支持与服务到位。科学设计职能部门和教辅单位服务教学工作质量评估指标体系,适时开展对职能部门和教辅单位服务教学工作的质量评估。五是结合学校实际,充分利用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的信息功能,发现问题,寻求对策,从而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

4.3开展常规和专项检查

学校坚持常规教学检查,每学期开学初、期中、期末三次对全校教学情况进行全面检查。2013年随机抽查课程200余门,检查教学秩序,对任课教师迟到、私自调课等现象进行了通报批评,起到了规范教学与警示作用。

除了常规检查外,还开展了以下专项检查:(1)试卷专项检查。在各院系自查基础上,学校组建检查组,对全校20个院系部期末试卷100余门,300多册进行了专项检查,反馈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整改。(2)论文专项检查。学校对2013届毕业设计(论文)情况进行了检查。从选题质量、写作能力与水平、设计(论文)质量、评阅与答辩等四个方面对随机抽调的近1000篇毕业设计(论文)进行了检查,总结了成绩,指出了不足。各院系对反馈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整改,撰写《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分析报告》。(3)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学校重视过程管理,组成学校及院系两级检查组对教师教学过程进行监控,对教学管理的各环节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积极整改。(4)实践教学专项检查。2013年,按照学校教学以及管理计划要求,对全校各教学部门的新迁实验室的安装、管理、使用等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院系教学督导组重点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督查指导。

4.4加强教学督导,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出台了校系两级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校领导联系基层教学单位制度、校系两级教学督导制度、校领导听课制度,强化制度保障作用。成立校、系两级教学委员会,通过教学检查、专项评估、听课评课、年度考核等方式,加强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本年度校领导和督导组共听课330余节,及时对听课情况进行反馈,督促教师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五、学生学习效果

5.1学生学习满意程度

2013年,教务处共组织召开4次学生教学信息员会议,听取广大同学对教学的意见与建议,并向相关教学单位进行意见反馈。教务处开展了全年两个学期的学生网上评教工作,并对网上评教数据进行了分析整理,向教学单位反馈了学生网上评教的信息与结果。通过网上评教结果来看,学生学习满意度高达91%

5.2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就业情况

2013年,我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共计3501人,正常毕业3485人,毕业率为99.54%;获得学士学位3411人。学位授予率97.40% 。体质测试合格率平均在83.6%以上。

学校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成立就业指导工作委员会,配备专职就业指导教师71名,专兼职就业工作人员76名。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的职业培训,3人有高级职业指导师资格,48人有二级职业指导师资格。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邀请就业指导专家、往届优秀校友为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讲座。与菏泽市人社局密切合作,每年举行一至二次校园招聘会,为学生就业创造机会。学校领导每年带领相关负责人走访用人单位,为促进学生就业、调整专业方向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收集参考依据。建立专门机构和网络平台,并利用QQ、微信等建立就业信息传递网络。网上推介毕业生,实行网上就业商洽;发布各种就业信息,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就业政策,对学生就业起到了保障和促进作用。2013届毕业生就业率稳中有升,本科总体就业率达到94.1%2013届本科毕业生共考取研究生549人。

5.3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学校通过承办毕业生招聘会、校园招聘会专场,以及走访毕业生工作单位等途径,采取问卷调查或者现场走访的形式,了解社会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评价。2013年,从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来看,绝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学校办学指导思想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符合社会需求,教师爱岗敬业,具有较高的教学和学术水平;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素质”5个方面的满意率均在90%以上;学生家长对学校教学水平、教学管理和教学效果认可度较高。

 

 

 

 

 


六、特色发展

学校围绕办学定位,结合办学实践,形成了“123”的办学特色培育思路,即“一个保持”:保持教师教育传统办学优势;“两个强化”:强化学科建设,发挥支撑作用;强化专业应用性改造,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三个围绕”:围绕建设合格本科院校,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具有鲁西南崇实尚义特质的毕业生。按照这一思路,学校重点从五个方面培育特色,凝练特色。

6.1通过保持优势出特色

学校是在五校合并的基础上组建的,其中三所学校均以教师教育为主,且我校的办学历程就是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菏泽学院成立后,在大力促进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同时,保持了教师教育传统办学优势,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教师教育培养体制。在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建立起地方政府主导、学校具体实施、实习基地学校共同参与的“实习与支教”“培养与培训”一体化互利多赢的长效机制。自2009年以来,学校顶岗实习支教已经开展了11期,师范生累计达到5453人次。同时,置换出1815名中小学教师到我校培训进修。顶岗实习支教解决了师范生的实习问题、从业素质提高问题,缓解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短缺的压力,促进了中小学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顶岗实习支教作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教育机制的有益尝试,引起了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国教育报》刊发了我校关于顶岗实习支教的新闻,《山东高等教育》“一线报道”栏目进行了报道。2010年,菏泽市人民政府将“选拔1000名菏泽学院优秀师范生到农村学校顶岗实习”列入全市十项重点民生工程。顶岗实习支教得到教育部、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我校连续两年在全省教师教育学会年会上作典型发言。2011年,我校被确定为“省级教师教育基地”;2012年,被评为“山东省教师教育先进单位”,被列为“山东省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6.2通过强化学科建设出特色

学校按照办学定位,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切实加强学科建设,2005年以来相继出台了菏泽学院《关于加强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实施意见》《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选拔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文件,评选了一批校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学科带头人、中青年学术骨干,给予相应的项目经费支持和奖励。校学术委员会负责对“三重点”建设规划方案进行审议,对已立项的“三重点”建设进行指导和年度检查。先后提出了“十一五”的“103”目标和“十二五”的“125”工程,明确了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工作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经过持续建设,已建有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校级重点学科15个、重点实验室5个;培养校级学科带头人30名、校级中青年学术骨干30名。学科建设支撑了专业发展,提高了育人质量。学校建有省级特色专业6个,校级特色专业11个、品牌专业1个。在应用化学省级重点学科、天然资源化学与应用研究校级重点实验室的支撑下,新设了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成长为省级特色专业。在理论物理重点学科支撑下,物理学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4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物理学专业学生王秀利,刘晓丽、秦玉娇撰写的研究论文分别在《大学物理》上发表,学生闫文林研制的《智能化多功能物理量测量仪》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6.3通过专业应用性改造出特色

升本之前,学校主要举办专科专业,且大都是师范类专业。升本之后,通过增加实践环节,对传统专业特别是师范类专业进行“应用性”改造,许多院系推出不少好的做法,积累了丰富经验。如汉语言文学专业从写作课入手,增加写作训练环节,依托“黄河浪”文学社,在《黄河浪》刊物上发表习作,调动了师生写作的积极性,写作课被遴选为省级精品课程。音乐学专业将山东琴书等地方戏曲纳入课堂教学,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发掘、梳理,传承了地方文化。学前教育专业根据幼儿教师的特点,提出了“2+X”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学生从重理论向重能力转变。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强化校企合作育人,在本科教学中采取分段培养、因材施教的“5+3”人才培养模式,开设与企业岗位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效果明显。教育科学系鼓励师生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调研,开展心理咨询,积累了大量一手材料,学生在社会调查中完成的毕业论文占69.57%。心理咨询专业被遴选为省级特色专业。

6.4通过融入地方出特色

在专业设置上,抓住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依托菏泽、融入菏泽、服务菏泽。菏泽是能源大市,煤炭储量达281亿吨,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分别为5625万吨、273亿立方米,是煤电化工、石油化工基地。据此,学校在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了全省唯一的能源化工专业;菏泽是平原绿化达标城市,木材蓄积量1300万立方米,农畜产品丰富,是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学校增设了食品科学与工程、园林专业;菏泽地处四省交界处,商贸物流业繁荣,是周边地区著名的商贸物流基地,学校增设了物流管理专业;菏泽致力于新兴战略产业发展,打造制药产业基地,学校增设了制药工程专业;围绕菏泽打造机械电子产业基地,学校增设了机械电子工程、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以上专业的设置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6.5通过研究地方文化出特色

菏泽是我国古代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学校依托菏泽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厚重的人文资源,精心打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学科专业及研究基地。其中,牡丹文化研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经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的单独提前招生专业,水浒文化研究基地为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音乐系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菏泽学院学报》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水浒文化研究”栏目被评为“优秀栏目”“特色栏目”。李保光教授致力于牡丹文化研究五十载,成果丰硕,代表专著有《国花大典》《牡丹人物志》《新编曹州牡丹谱》《曹州牡丹史话》《雷泽史话》等,《国花大典》被专家誉为“一部研究牡丹的百科全书”。另有国家级武术教练陆建民的《中国菏泽武术之乡》,“老舍散文奖”获得者石耿立教授的《说人物谁是人物——脍炙水浒人物》以及由其策划的《菏泽历史人物丛书》(10本),闫永丽教授的《菏泽地方戏曲音乐文化研究》,邵子华教授的《菏泽文学三十年》等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的专著30余部。

6.6发挥高校职能,服务地方发展

学校以服务菏泽为切入点,制定了《菏泽学院服务菏泽科学发展行动计划(2011-2015年)》,相继与菏泽市部分重点企业、县区进行了合作对接,初步搭建了校地、校企合作平台。化学化工学科与山东尚舜化工股份公司合作,开展了“双-3-三甲氧基硅丙基四硫化物的合成与应用”精细硅化工课题研究,与山东洪业化工集团初步达成了建立化工中试基地和化工研究中心协作意向,与山东郓城世炬化工联合开发了有机氟代物最佳生产工艺,与山东多友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发了新型、高效的催化裂化催化剂及助剂;积极参加市重大项目“菏泽市煤化工发展战略研究及项目规划”攻关,完成子课题8项,为菏泽市煤化工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农学、生物工程等学科在农产品培育、生物有机肥、动物养殖等方面进行科技研发,王尚荣教授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的项目“秸秆过菌还田工程技术研究与推广”,在项目区内生产各类鲜菇,增加农民收入2.5亿元,利用菌渣生产的优质有机肥,价值1.2亿元;朱道玉教授的“仿野生中华鳖新型高效养殖模式”项目,已在牡丹区广武黄河生态甲鱼养殖合作社等建立了技术成果研发与推广基地,经济效益明显;樊庆忠老师的“‘凤红’桃新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等项目已进入推广阶段,市场前景广阔。我校是省级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自2009年起承担了牡丹区、巨野县等5个县区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任务。王振华教授在菏泽电视台《天天来健身》栏目讲解演示八段锦、五禽戏、陈氏太极拳等武术健身套路,推动了菏泽及周边地区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依托省级教师教育基地、继续教育“三大基地”等服务平台,进行幼儿园园长培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初中骨干班主任培训、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等,对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发挥了应有作用。学校开展的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已成为全市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

 


七、需要解决的问题

7.1进一步深化服务地方、培育特色

一是继续实施《菏泽学院服务菏泽科学发展行动计划(2011-2015年)》,建立面向菏泽市的开放式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模式。继续开展顶岗实习,重点建设一批实践教学基地,为校企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搭建支撑平台,增强服务社会能力。二是继续按照“123”的办学特色培育思路,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培育学科专业特色。到2015年,争取大部分院系形成自己的品牌或特色专业。

7.2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做到“六个加大”。第一,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根据学校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分年度引进相关专业的专业技术人才。继续实施《引进硕士以上专业技术人才的实施办法》,进一步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第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继续实施《青年教师培训工作暂行办法》《菏泽学院关于教师参加业界实践锻炼的暂行办法》,鼓励青年教师在岗成才。实施“培养与引进等同对待”的政策,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学位、进修、作访问学者。第三,加大人才稳定力度。继续实施《关于进一步稳定人才队伍的意见》,为他们创造宽松和谐的工作与生活环境。第四,加大人才使用力度,使其最大限度地释放潜能。第五,加大人才激励力度。第六,加大人才考核力度。通过上述举措,努力达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环境留人、竞争留人、公平留人、和谐留人的目的。

7.3进一步改善办学基本条件

在大力争取各级政府财政支持的同时,转变筹资观念,积极筹集办学经费。统筹优化学校资产配置,提高学校资产效益。进一步提升教学资源建设水平。加强实验教学条件建设,进一步整合全校的实验室资源,完善共享机制;推进图书资料建设工作;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师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实验实习场所,为学生设计、制作、发明、创造等提供实验实训条件;着力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完成数字化校园统一规划下的应用系统建设,以及“一卡通”系统和数字化校园系统运行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硬件和软件建设,提高数字化校园在教学、科研、学习及生活方面的使用效率和投资效益。

7.4进一步加大专业与课程建设力度

继续按照“融入菏泽、站稳菏泽、引领菏泽”的思路,改造传统专业,强化优势专业,合并相近专业,优化专业结构。课程建设按合格课程、优质课程、精品课程三个层次进行,加大精品课程建设的支持力度。遴选校级双语教学课程,提高课程质量,在此基础上申报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继续加强素质课程建设。加大资金投入,鼓励教师自编实用性强、水平高、符合学校实际的教材。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深入探索学习评价体系改革,尽快形成适合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学习评价体系。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尽快投入使用。

7.5进一步提高质量监控体系运行质量

不断充实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开展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提高的教学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做到教学运行有序化、质量监控精细化、质量评估常态化。充分利用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的信息功能,发现问题,寻求对策,从而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

 

 

 

 

 

 

 

 

 

 


 

2013年学校以体制上划为契机,以改革发展为动力,以人才工程为重点,以服务地方为突破,以安全稳定为保障,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优化人才队伍,促进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服务地方发展,突出办学特色,在新的起点上推动了学校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坚持良好的办学传统,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坚持因地制宜、特色兴校,坚持改革创新、人才强校,坚持科学管理、依法治校,努力把菏泽学院建设成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名校。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