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十八大精神,秉承“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思路,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为抓手,坚持把评建工作与日常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狠抓内涵建设,本科各项教学工作取得了新成绩,实现了新突破,顺利完成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专家进校考察评估工作。
第一部分 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济宁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身心素质,较高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艺术素养,较高的专业水平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服务面向为:立足济宁,面向山东,辐射周边,服务社会,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我校新增数字媒体艺术、电子信息工程、金融工程等3个本科专业,学校本科专业总数达31个,涉及经济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8个学科门类,初步形成了学科门类较为齐全、文理工协调发展、教师教育与非教师教育并举的办学格局。专业设置情况详见下表:
济宁学院本科专业设置情况一览表
序号 |
专业代码 |
专业名称 |
修业 年限 |
学科 门类 |
专业类别 |
1 |
020101 |
经济学 |
四年 |
经济学 |
非教师教育 |
2 |
040106 |
学前教育 |
四年 |
教育学 |
教师教育 |
3 |
040107 |
小学教育 |
四年 |
教育学 |
教师教育 |
4 |
040201 |
体育教育 |
四年 |
教育学 |
教师教育 |
5 |
050101 |
汉语言文学 |
四年 |
文学 |
教师教育兼非教师教育 |
6 |
050201 |
英语 |
四年 |
文学 |
教师教育兼非教师教育 |
7 |
060101 |
历史学 |
四年 |
历史学 |
教师教育兼非教师教育 |
8 |
070101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四年 |
理学 |
教师教育兼非教师教育 |
9 |
070201 |
物理学 |
四年 |
理学 |
教师教育兼非教师教育 |
10 |
070301 |
化学 |
四年 |
理学 |
教师教育兼非教师教育 |
11 |
070302 |
应用化学 |
四年 |
工学 |
非教师教育 |
12 |
071101 |
心理学 |
四年 |
理学 |
教师教育兼非教师教育 |
13 |
080202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四年 |
工学 |
非教师教育 |
14 |
080401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四年 |
工学 |
非教师教育 |
15 |
080901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四年 |
工学 |
教师教育兼非教师教育 |
16 |
081301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四年 |
工学 |
非教师教育 |
17 |
082701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四年 |
工学 |
非教师教育 |
18 |
083001 |
生物工程 |
四年 |
工学 |
非教师教育 |
19 |
120210 |
文化产业管理 |
四年 |
管理学 |
非教师教育 |
20 |
120402 |
行政管理 |
四年 |
管理学 |
非教师教育 |
21 |
130202 |
音乐学 |
四年 |
艺术学 |
教师教育 |
22 |
130205 |
舞蹈学 |
四年 |
艺术学 |
教师教育 |
23 |
130401 |
美术学 |
四年 |
艺术学 |
教师教育 |
24 |
130502 |
视觉传达设计 |
四年 |
艺术学 |
非教师教育 |
25 |
130508 |
数字媒体艺术 |
四年 |
艺术学 |
非教师教育 |
26 |
080701 |
电子信息工程 |
四年 |
工学 |
非教师教育 |
27 |
020302 |
金融工程 |
四年 |
经济学 |
非教师教育 |
28 |
130503 |
环境设计 |
四年 |
艺术学 |
非教师教育 |
29 |
130505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四年 |
艺术学 |
非教师教育 |
30 |
130504 |
产品设计 |
四年 |
艺术学 |
非教师教育 |
31 |
130204 |
舞蹈表演 |
四年 |
艺术学 |
非教师教育 |
三、全日制在校生及本科生所占比例
2013年,我校共有全日制在校生15055名,其中本科生8578名,专科生6477名,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56.98%。
四、本科生生源质量情况
2013年,我校共有27个本科专业招生,招生面向为山东、山西、安徽、河南、四川、贵州、甘肃、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苏、天津、江西、河北、内蒙古等15个省、直辖市,其中外省计划260人。录取标准详见下表:
济宁学院2013年普通专业本科生录取标准一览表
省份 |
批次最低控制线(分) |
当年录取平均分数(分) |
文科 |
理科 |
文科 |
理科 |
天津 |
464 |
426 |
471 |
429 |
河北 |
511 |
478 |
531 |
491 |
山西 |
459 |
435 |
471 |
439 |
内蒙古 |
409 |
399 |
429 |
429 |
辽宁 |
499 |
470 |
508 |
473 |
吉林 |
401 |
421 |
411 |
445 |
黑龙江 |
424 |
437 |
451 |
487 |
江苏 |
299 |
312 |
301 |
316 |
安徽 |
498 |
429 |
504 |
438 |
江西 |
484 |
446 |
484 |
449 |
山东 |
502 |
465 |
520 |
484 |
河南 |
465 |
443 |
469 |
451 |
四川 |
505 |
492 |
508 |
517 |
贵州 |
446 |
360 |
460 |
375 |
甘肃 |
441 |
430 |
441 |
432 |
济宁学院2013年本科山东省录取情况一览表
专业名称 |
最高分 |
最低分 |
汉语言文学 |
527 |
517 |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 |
536 |
519 |
行政管理 |
538 |
517 |
经济学 |
540 |
519 |
经济学(金融与财务外包) |
534 |
491 |
经济学(网络商务与物流外包) |
523 |
516 |
历史学 |
533 |
517 |
文化产业管理 |
525 |
517 |
英语 |
535 |
517 |
英语(师范类) |
536 |
517 |
心理学 |
497 |
483 |
小学教育 |
536 |
518 |
学前教育 |
528 |
517 |
学前教育(对口) |
618 |
496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504 |
483 |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 |
533 |
483 |
金融工程 |
511 |
485 |
金融工程(金融与财务外包) |
541 |
448 |
物理学 |
511 |
483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545 |
484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508 |
483 |
电子信息工程 |
502 |
483 |
化学(师范类) |
527 |
483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502 |
483 |
应用化学 |
498 |
483 |
应用化学(对口) |
513 |
411 |
生物工程 |
496 |
483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507 |
483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509 |
483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外包) |
505 |
445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 |
492 |
445 |
第二部分 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
学校采用培养、引进、聘用等多项举措,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年龄、学缘结构不断得到优化。(1)学历(学位)结构。截止2013年8月底,学校有专任教师826人,校内兼课教师59人,外聘教师17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3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426人,博士、硕士学位教师所占的比例达到57.99%;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25人,攻读硕士学位的教师18人。(2)职称结构。专任教师中具有教授职称教师39人,具有副高职称教师247人(其中,副教授144人,高级讲师103人),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34.62%;具有中级职称教师383人(其中,讲师282人,中专讲师101人),比例为46.36%;具有初级职称教师121人,比例为14.65%。(3)年龄结构。专任教师中35岁及以下教师352人,占专任教师人数的42.62%,36~45岁教师294人,占35.59%,46~55岁教师158人,占19.13%,56岁及以上教师22人,占2.66%。45岁以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8.21%,中青年教师构成了师资队伍的主体。(4)学缘结构。专任教师来自国内外244所高校或科研院所,其中“985”、“211”高校及知名科研院所毕业的教师18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2.03%。教师队伍中拥有一批高层次人才,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6人。
济宁学院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一览表
类别 |
教师数量 |
总计 |
885 |
职称 |
教授 |
46 |
副教授 |
258 |
讲师 |
406 |
助教 |
134 |
无职称 |
41 |
学位 |
博士 |
54 |
硕士 |
460 |
学士 |
244 |
无学位 |
127 |
年龄 |
35岁及以下 |
380 |
36~45岁 |
308 |
46~55岁 |
173 |
56岁及以上 |
24 |
学缘 |
本校 |
2 |
外校(境内) |
871 |
外校(境外) |
12 |
学校重视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建立了教学团队、专业带头人培育和选拔制度,现已培育了3个省级教学团队,15个校级教学团队,32名校级专业带头人。学校注重对青年教师的业务培养。2013年,制定出台了《济宁学院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实施办法》(济院政字〔2013〕147号)《济宁学院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办法》(济院政字〔2013〕148号),使青年教师能够快速提升教学工作能力,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
二、生师比
师资队伍中专任教师826人,生师比为1:18.06。
三、本科生课程主讲教师及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学校坚持新进教师岗前培训制度,新进教师全部参加了省教育厅组织的岗前培训和考核,目前,全体专任教师均已获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2012~2013学年,主讲教师共536人,514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占在编主讲教师的95.89%。具有专业(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和任职经历的教师4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9%。
学校把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对高职称教师的一项基本要求。在职称评聘中,把为本科生上课作为晋升教授、副教授的必备条件,保证了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比例,促进了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2012~2013学年度,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率为86.95%,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率为53.87%,教授主讲课程82门次,副教授主讲课程363门次,教授、副教授主讲课程占总课程门次的31.25%。
四、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2013年,本科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支出1218万元,生均1420元。各类专项教学经费投入470万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255元。生均本科实习经费150元。
五、教学基本条件
(一)教学用房
学校建筑面积492683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210025平方米,生均13.95平方米。实验室、实习实训用房29158平方米,生均1.94平方米。学生宿舍147460平方米,生均9.79平方米。现有普通教室446间,多媒体教室181个,语音室26个,实验(实训)室91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56个。建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
(二)图书
学校现有纸质图书150.1万册,生均99.5册。2013年新增图书21.85万册,年生均进书量为14.51册。中外文报刊4004种。电子图书64万种,电子期刊23000种,资源数据库15个,其中电子期刊数据库4个。当年本科纸质图书流通量为121021本。
(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截止2013年,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资产总值为8008.09万元,生均5311元。2013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1672.55万元。
(四)信息资源及其应用
学校加快信息化建设。2013年,学校投入400万元用于数字化校园建设,建成了以统一身份认证、信息门户、共享数据交换为基础的数字化校园平台,新建了站群系统、学工系统、数字化学习中心、综合查询与分析系统、移动校园等5个业务系统,平滑对接了原有的校园一卡通、资产管理邮件、教务教学、图书管理、工资查询等各应用系统,搭建了统一高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管理平台,为学校各部门、各系(部)开展教学与科研活动,提供了深入广泛的信息化管理支撑。
第三部分 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课程与教材建设
专业建设。学校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大力发展与地方支柱产业、行业企业相关的专业,逐步提升和改造现有专业,调整部分就业较差专业的招生计划或停止招生。2013年新增设了数字媒体艺术、电子信息工程、金融工程等3个本科专业,本科专业总数达31个,其中27个专业招生。目前,学校有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汉语言文学等3个省级特色专业,10个校级特色专业。
课程建设。学校将课程建设作为教学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2013年,根据《济宁学院关于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济院政字〔2011〕128号),评估认定了13门校级精品课程、35门优质课程、119门合格课程。截止2013年,学校共立项建设了省级精品课程24门,校级精品课程79门,校级优质课程87门,合格课程279门。并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全面修订并编印了课程教学大纲,优化了课程教学内容。
学校进一步强化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等素质教育系列选修课程建设,积极构建了通识教育课程、职业课程体系,面向本科学生合计开设出71门(上学期35门,下学期36门)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等通识教育课程,开设出一批职业标准、创新创业、行业企业文化等职业课程。鼓励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科实行分级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探索立体化教学模式改革。鼓励各专业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专业课程。
教材建设。2013年学校制定出台了《济宁学院教材评估办法》(济院政字〔2013〕38号),以加强对教材选用和教材编写的质量监控。鼓励选用适用于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国家规划教材、教育部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等国内高水平的教材,坚持每年立项建设高水平的校级自编规划教材。2012~2013年,《创业教育实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版)》《无机化学实验》《世界文化概论》《装饰画技法十讲》《中国文化概论》等六部自编规划教材通过学校立项。
二、教学改革
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2013年,学校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评选出校级教学成果奖8项;立项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43项,为历年立项教改项目数量之最。立项研究与改革的重点是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专业优化、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学生学习评价等内容的改革与探索。以项目促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改革成效。
三、人才培养方案
2013年,学校下发了《关于制定2013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济院政字〔2013〕35号),《指导意见》要求各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要进一步加强专业分析,突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为:知识结构上,要围绕行业企业一线的实际需要注重基础、成熟和实用的知识;能力结构上,以行业企业一线的实际需要为目标,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特别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素质结构上,强调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同时要求各专业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制定学生毕业时要达到的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具体要求,并依据专业培养规格,做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解表。各专业根据《指导意见》组织广大教师和行业企业高管及技术人员多次进行论证,形成了2013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方案加强了专业分析,并按照“裁、并、减、转、增”五字方针,对原来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改革。“裁”就是裁掉某些不必要的基础性、学科性课程,降低其所占的学分比例;“并”就是将两到三门相关或联系紧密的部分课程内容按“相关”和“精干”为原则进行合并,组成一门新的复合课程;“减”是减少、压缩某些多学分课程的学时(学分),为增加新课程留出空间;“转”是以应用为原则,将某些专业理论课程转为职业课程;“增”是根据实际要求,增开一些与行业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新课程、跨学科课程,将新的科研成果、新技术及时充实到课程中去。通过以上方式,形成了由“通识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职业课程”四大课程模块构成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四大课程模块中,又分别设置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课程的学时(学分)比例上,增加实践课学时(学分),减少理论课学时(学分);增加选修课学时(学分),减少必修课学时(学分)。实践环节,要求理工类实践课占总学时(学分)的比例不低于25%,人文社科类专业不低于20%。
四、实践教学
大力加强和规范实验教学。2013年,改进了一批基础性试验,增加了一批综合性、设计性试验,整合更新实验项目,突出了对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实验开出率达到100%。制定并实施了《济宁学院开放性实验室管理办法》(济院政字〔2013〕65号),对实验室开放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和具体要求。制定了《济宁学院关于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的意见》(济院政字〔2013〕44号),鼓励教师特别是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参与指导实验教学。
扎实开展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2013年配合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巩固和强化了校外56个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按照山东省教师教育基地建设标准的要求,建立了校内教师教育技能训练中心、机械加工实训中心。
强化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将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规定了学时和学分,并对指导教师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出了具体的时间、任务和要求。目前,学校建有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33个,有22个实践团队被评为省级优秀实践团队,24名教师被评为省级优秀指导教师,58名学生被评为省级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建立了志愿者服务队伍,按照“人人都是志愿者,人人都是受益者”的目标,创新活动载体,形成了“讲文明、树新风”文明校园我先行、“学雷锋志愿服务月”、“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创建文明、举手之劳”等志愿服务品牌项目。
五、毕业设计(论文)
学校重视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着力加强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2013年修订了《济宁学院关于做好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意见(修订)》(济院政字〔2012〕125号),明确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组织机构和职责,建立了指导教师遴选、选题与开题、指导过程、检查、评阅及答辩资格认定、评分等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规定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程序。注重让学生在实验(实训)、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毕业设计(论文)。2013年,我校评选出优秀毕业设计(论文)282篇。获得省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6篇。
六、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作为必修课,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利用“大学生创业中心”这一载体,开设包括创业基础、创业模拟实训、创业规划、企业管理等系列创业素质类课程。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对有创新创业精神并在实践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认定学分并给予奖励。组织校级创业计划竞赛活动,选拔作品参加省级创业竞赛。2013年,学生参加各类学科专业竞赛,获国家级奖励3项,获省部级奖励26项;本科生获国家级课外科技、文化奖励3项,获省部级奖励26项;获国家级文艺、体育奖励2项,省部级文艺、体育奖励15项。学校有3610人次参加了大学生职业资质培训。
根据《关于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济院政字〔2012〕32号),2013年,学校立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项目35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展示和发挥。
第四部分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一、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2013年,学校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为契机,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狠抓内涵建设,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得到进一步落实,产学研合作教育取得实质性进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路更加明晰,保障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建设得到加强,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二、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建立学校领导专题研究教学工作会议制度、联系教学单位制度、考试巡视制度和听课制度,使学校领导能够全方位加强对教学工作的指导、检查和正确决策。
建立自我评估制度。2012~2013年,学校出台了《济宁学院关于建立本科教学自我评估制度的意见》(济院政字〔2012〕104号),制定了《济宁学院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济院政字〔2012〕87号)《济宁学院教材评估办法》(济院政字〔2013〕38号) 《济宁学院教学实验室评估办法》(济院政字〔2013〕39号) 《济宁学院教研室工作评估办法》(济院政字〔2013〕40号)《济宁学院系(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办法》(济院政字〔2013〕41号)《济宁学院本科专业评估办法》(济院政字〔2013〕42号)等,继续贯彻落实《济宁学院关于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济院政字〔2011〕128号),明确了各项评估的指标体系、评估标准和工作方案,组织开展了各项评估活动,基本构建起了自我评估体系。
出台旨在落实人才培养和加强教学管理的政策措施:如: 《济宁学院系(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办法》(济院政字〔2013〕41号)《济宁学院本科专业评估办法》(济院政字〔2013〕42号) 《济宁学院关于进一步完善系(部)教学质量标准、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及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意见》(济院政字〔2013〕53号)《济宁学院教师评学暂行办法》(济院政字〔2013〕64号)《济宁学院开放性实验室管理办法》(济院政字〔2013〕65号)《济宁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济院政字〔2013〕110号)《关于制定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济院政字〔2013〕122号),并于2013年6月将形成并在实践中应用执行的有关教学运行管理、师资管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质量监控、学生管理、评价考核等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汇编成《济宁学院教学管理制度》,成为日常教学管理的重要遵循,确保了本科教学工作的有序运行。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2013年,学校对2012年出台并下发执行的《济宁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内涵进行了丰富和完善,其中,重点对教学异动、调停课、教学任务书、教学检查等制度的执行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使形成的闭环式的教学管理系统(目标系统、质量标准系统、保障系统、信息收集分析与检查评估系统、信息反馈与调控系统)更具操作性、科学性。在全面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过程中,各系(部)根据本单位的实际,进一步制定完善了本系(部)各主要教学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和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建立健全了有本系(部)特色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实现了教学质量与教学管理的全方位监控。2013年,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济宁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整体架构》一书,受到省内外有关高校的高度评价和借鉴。
四、进行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
2013年优化了“济宁学院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内部管理系统”。该系统数根据学校部门设置和管理体制,将数据信息划分为学校基本信息、教师队伍、教育教学、教育经费、科研仪器、教学条件、学生基本情况、学生课外活动、科研情况、学科建设和补充说明等11个大类,共计107个数据实体,856个数据项。所采集数据包括基本信息40项,年报信息1300项,评估专项信息240项。通过该系统采集教学基本信息并进行数据分析,学校可参照教育部办学要求,随时发现优势与不足,及时进行整改。
第五部分 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坚持开展学生网上评教活动,2013年,优秀率为81.13%,给教师打分在90分及以上(优秀)者1397人次,89~75分(良好)者324人次,74~60分(中等)者1人次,60分(差)以下0人。
二、2013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就业、读研等情况
2013年应届本科生2494人,毕业2472人,本科生毕业率为99.12%,获得学士学位人数2413人,占应届毕业生人数的96.75%。考取硕士研究生人数为504人。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87.75%。问卷调查统计表明,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满意度为88.2%。
第六部分 特色发展
一、办学经验
几年来,学校积极探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步积累了一些办学经验。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必须坚持。学校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原则,不断优化专业结构,面向市场需求办学、面向社会需求办学。2013年,学校通过加强专业分析和市场调研,向教育部申报并被批准增设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的电子信息工程、金融工程、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并出台了《济宁学院服务地方行动计划》(济院政字〔2013〕77号),鼓励和引导教师将科学研究的内容面向经济建设和生产一线,确定了“运用最优化理论对济宁市城区燃气管网进行最优化设计和改进”等21项服务地方项目。另外还承担了济宁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14项,为山东省委组织部党员党性教育基地创作了《沂蒙组歌》,在干部中选拔优秀人才到泗水县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学校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2013年,继续与青岛东合信息公司联合举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外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专业,与青岛誉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经济学(网络商务与物流管理)、经济学(金融与财务外包)、金融工程(金融与财务外包)专业,合作内容包括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共同实施教学,共建实验实训室,共同设计实训项目,共同指导学生就业。艺术设计专业与山东美猴动漫文化艺术传媒有限公司实施了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教学改革中共同开发了实践教学课程,师生参与制作了《孟母教子》《<论语>名句故事》等动漫作品。学校还先后与济宁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济宁市南四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济宁市食品工业开发区、济宁市化工设计院、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济宁分公司等签署合作协议,互聘专家,共建共享资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积累了资源,建立了平台。
教师教育专业密切与中小学的联系,充分利用中小学丰富的教育资源,积极探索走校内培养和校外指导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将传统的高校封闭培养转向开放的院—校合作培养。一是部分专业实行“双导师制”,即精选各学科优秀教师与教育学心理学科教师组成校内教师教育师资队伍,聘请中小学优秀的校长和一线教师担任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校外指导教师,共同承担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学业和职业指导工作;二是创建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与中小学建立长期、规范、互惠、双赢的合作关系。合作教育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是确保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通过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促进了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促进了广大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2013年,不仅丰富完善了原有的“五系统闭环式”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目标系统、质量标准系统、保障系统、信息收集分析与检查评估系统、信息反馈与调控系统)的内涵,制定了各系(部)主要教学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和教学管理工作规范,而且加大了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实施执行力度,实现了教学质量与教学管理的全方位监控,形成了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的长效机制,教学质量明显得到提高,2012~2013学年,学生对学校教学工作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满意度分别达到91.83%和99.99%,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办学特色
借助学校地处曲阜的地理位置,打造具有浓郁儒家文化气息的校园育人环境。2013年,学校利用儒家文化发祥地这一浸润、研习、传承儒家文化得天独厚的条件,大力开展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校园文化建设,建设了先师孔子行教大型雕塑和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科苑、文苑及和苑景观,着力营造传统文化色彩浓厚的育人环境。积极开发孔孟之乡地域文化课程,主动参与地方政府组织的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世界儒学大会等高层次活动,定期开展经典诵读、游学孔孟等形式多样的儒家文化主题活动,强化儒家文化学科建设,引导广大师生成为儒家文化的感悟者、传承者、践行者。
秉承教师教育传统,形成了突出的教师教育优势。教师教育是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科专业,做强做优教师教育是学校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2013年,学校充分利用建设省级教师教育基地的契机,深化与济宁市政府的合作,成立济宁学院教师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设立了教师教育学院,建设了教师教育实训中心,大力开展教师教育研究,继续贯彻落实《济宁学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济院政字〔2011〕156号),不断深化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教育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第七部分 需要解决的问题
2013年学校顺利完成了教育部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专家进校考察工作。教育部评估专家组认为,升本以来我校各方面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团结进取,勤奋务实,学校教职工爱岗敬业,任劳任怨,艰苦奋斗;校风、教风、学风良好,课堂教学规范;办学思路清晰,办学定位符合实际,定位准确;认真落实教学中心地位,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达标,教学管理基本规范,教学质量基本得到保证;学生管理工作到位,课堂纪律好,第二课堂活跃,学生工作管理规范。
评估专家组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客观地指出了我校当前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结合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我校认真梳理了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些突出问题,从分析原因入手,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施不够深入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出现的新课题,传统的思维定势导致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在一些教师中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个别教师对我校探索形成的校企合作下的“一二三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理解不够深刻,部分专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内涵把握不够准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路不够清晰,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施不够深入,再加上形成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仍处于探索之中,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完善。
改进措施:全面开展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促使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师生更新教育观念,进一步坚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深化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认识,不断完善我校探索的“一二三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地方产业和基础教育需求,对应市场和职业岗位需要,加强专业调研,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广泛征求行业企业专家意见,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定位。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中心,优化课程结构,强化课程整体设计,提高课程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度。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践课程学时学分比例,鼓励学生参加实践创新活动。鼓励教师、管理人员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了解职业岗位对应用型人才规格的要求,提高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指导能力,尽快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和管理需要。
二、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不强
部分教师受自身学习经历的影响,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指导,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课堂教学能力较强,实践教学能力较弱,从而导致对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部分教师缺乏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的经历,“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
改进措施: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落实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全体教师对实践教学在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教师参加实践锻炼、提升实践和实践教学能力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加大实施《济宁学院关于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的实施办法》(济院政字〔2012〕26号)的力度,建立和完善引导激励机制,科学制定规划,分期分批组织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顶岗培训,在生产一线培养实践能力,提高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计划到“十二五”末,参加挂职锻炼的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达30%以上。制定、出台鼓励教师参加行业职业资格培训的政策措施,促进教师了解和掌握行业职业能力要求,获取相关证书。把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列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紧密结合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产学研合作教育工作,完善相关政策,积极聘请行业企业相关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共同打造双师教学团队,优化队伍结构;加强对兼职教师教学和学生指导工作的考核评价,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三、产学研合作教育深度不够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没有化为办学过程中的自觉行动,各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不够平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建立。
改进措施:认真实施《济宁学院关于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济院政字〔2012〕24号),成立产学研合作教育管理专门机构,建立校系两级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管理体制,明确管理工作目标和管理职责,充分发挥各级管理组织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指导与监管职能。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运行机制,明确校企双方工作责任,加强合作过程和合作效果的管理与评估。建立和完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制度体系,及时修订完善教学管理、学籍管理、学生管理、师资管理等制度。各专业全面贯彻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思想,积极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在制定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主动争取行业企业参与,并制定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实践环节大纲与考核办法。不断加大聘请行业企业高管、技术人员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的力度。引导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加强联系,并与对口的部门单位建立伙伴关系。加强科技团队建设,开展广泛的科技活动,增强科技创新和服务企业、服务社会能力。
四、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的长效机制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校是新建本科院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研究、探索、实践刚刚起步,体系构建还不够完善;全员质量意识不强,对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学习欠深入,部分教师对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掌握不够,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管理规程的把握不够准确。
改进措施:增强全员质量意识,提高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工作,对促进学校自我监督、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作用的认识,深入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完善监控体系,及时消除监控盲点。落实《济宁学院关于进一步完善系(部)教学质量标准、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及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意见》(济院政字〔2013〕53号),使学校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软着陆、接地气,扎实运行;进一步细化工作程序和标准,充分利用学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内部管理系统,加强实时监控与常态分析,为学校决策提供依据。